近日很榮幸受邀於幾所高校,為台灣的莘莘學子做演講。光是十二月,就接了12場講座,目的不在於教育學生如何戰勝英文考試,而是啟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我一開始都會問同學們,你們為什麼要學英文?不少同學們都會很誠實的回答我:「都是為了考試!」
雖然對於這樣的回答一點都不意外,不過我還是很希望能夠盡一份微薄的力量,來試著改變他們對於語言學習的認知。
其實學任何一種語言,都需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及心力,在沒有過人的語言天份之情況下,想要學好它,就必須要有某種程度上的興趣、成就感,以及得到正向的回饋。
在一個班級當中,論及各類學科,總會有人一點就通,不需花太多時間就可以學得很好,不過,對於學習或理解能力相較懸殊的學生,也不代表永遠都要落於人後。
其實,沒有人可以決定你要扮演什麼角色,處在什麼樣的狀況。可怕的是,你已經認定自己沒有可能做到,而把自己定位在一個不需要進步的角色,畫地自限。長久下來,雖處於舒適圈,不痛不癢,但對於之後接踵而來的挑戰卻已不堪一擊,淪落到一蹶不振之下場。
學習的目的,不是在比較誰可以考得比較高分,誰的證照可以拿得比較多,它,只是在人生當中,一個累積知識的過程,何必總是要透過「比較」,來找尋認同感?
先求有,再求好,今天你願意開口講英文,就算講錯了,又如何?誰不是從錯誤中學習?往成功的路途中,總是會經歷一些失敗吧?!
普遍來說,人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事物,相對地,都存在著某些不安全感,以語言學習來說,language anxiety(語言焦慮),就是一個很典型的理論,若是要學好英文,首先就需要破除語言焦慮。因此,在一個班級裡,老師扮演的角色格外重要,唯有創造一個友善的環境,學生的心理才會有安全感,若是一直處於「糾正錯誤」的狀態,即便出自善意,還是會影響到學生對於學習的自信。但我想說的,並不是就此不要糾正學生的錯誤了,而是可以讓學生先表達完後,老師自己偷偷寫下筆記記錄一些關鍵性的錯誤,整合全班的錯誤之後,再找時間一起討論這樣的句子,應該怎麼說才比較適切。不但顧及到學生當下開口說話的機會,全班同學在課堂活動後,又可以相互從彼此易犯的錯誤中,得到新的知識。
在講座當中,我很喜歡分享給同學們我以前在學習上的挫折以及在溝通上出現的糗事,目的是希望同學們不要將自己學習上的困難,視為見不得人的醜事。若是我們接受自己的問題,也去正視它,才有解決的機會可不是?
本人並非學霸族群,從小對於學習,在某些科目,理解力欠佳,雖然就算再怎麼努力還是考不好,但我不覺得因為我考不好,就需要放棄它。我的歷史很差,但我又很愛看很多歷史的紀錄片,生物學得也很爛,但我很愛研究動物的特性,在美國也讀了一些腦部科學的相關知識。雖然在學習過程中,曾經喪失了不少信心,但我最終不選擇讓「分數」或「驗收的成果」來定位我自己的價值,樂於學習,十分重要!Whatever you learn, please have fun! 😉
💪與同學們共勉😘